關於軟組織受傷的處理,過去從 ICE、RICE、到 PRICE,後來英國運動醫學期刊 (BJSM,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) 提出 POLICE ; 2019 年 4 月,BJSM 則建議 PEACE & LOVE 原則。
*ICE (Ice, Compression, Elevation)
*RICE (Rest, Ice, Compression, Elevation)
*PRICE (Protection, Rest, Ice, Compression, Elevation)
*POLICE (Protection, Optimal Loading, Ice, Compression, Elevation)
*PEACE & LOVE
PEACE & LOVE
為什麼會有這一連串改變?這是因為 RICE 等建議,主要著重在急性期處理,卻忽略了亞急性和慢性階段的照護。新的原則中,PEACE 強調急性期處理,LOVE 則是後續照護 ; 另外,還特別強調要教育病人,並給予心理支持。
這篇文章也提到,雖然消炎藥對緩解疼痛有幫助,但是,卻可能對組織修復產生不好影響,根據此項新原則,『不建議在急性期使用消炎藥』!
P for Protection 保護
急性期,我們應該把重點擺在 PEACE。P,就是 Protection:建議要限制運動約 1~3 天,減少出血,避免受傷的肌纖維被拉長,降低再次受傷的機率。這邊要特別注意,過長時間的休息,可能會影響組織強度!所以,在可忍受的疼痛程度下,慢慢增加受傷部位的活動。
E for Elevation 抬高受傷部位
文章建議要提高受傷部位的肢體,高度最好可以高於心臟 ; 這個方式,可以促使間質液 (Interstitial fluid) 流出組織。雖然這項作法的證據等級有限,不過,有鑒於它的風險-效益比 (Risk-Benefit ratio) 低,基本上沒什麼壞處。
A for Avoid anti-inflammatory modalities 避免消炎藥
使用消炎藥,對於組織修復可能有害。為什麼?因為組織發炎時,『發炎對於組織復原是有幫助的』。所以,在這種情況下,使用消炎藥,可能會阻礙組織復原,特別是服用高劑量的消炎藥。
另外,目前對於冷療 (Cryotherapy) 也有疑慮 ; 因為,並沒有強烈證據指出,冷療如『冰敷』等方式,對於軟組織修復是有效的。
雖然,冰敷可以降低疼痛感,但是,它也會干擾發炎過程,對於血管生成、血液循環重建、免疫細胞運作、組織再生等,都會有不好影響。
C for Compression 使用繃帶或貼紮壓迫
使用繃帶或者是貼紮等方式,給予受傷部位外部壓力,可以限制關節內水腫和組織出血。雖然相關研究的結論不一,但是,針對踝關節扭傷,給予適當壓迫,似乎可以降低腫脹、改善生活品質。
E for Educate 正確教育
除了上述急性期的建議,醫療人員也要做好正確衛教。其他一些治療,像是電療、徒手治療、或者是針灸等,早期對於疼痛可能有幫助,長期來看,每個人的治療反應可能不相同。藉由正確的衛教,加上適當的負重訓練,可以避免過度治療 (如:手術、注射療法等)。
L for Load 適當負重
急性期過去後,軟組織照護重點,擺在 LOVE。L,就是適當負重:積極的活動、訓練等,對於大部分受傷的病人來說都是有益處的。如果病人可以忍受的話,早期給予機械式刺激,加上適當負重,可以促進復原,強化肌腱、肌肉、韌帶的修復。
O for Optimism 保持樂觀
大腦在傷後復健的過程中,扮演著關鍵角色。憂鬱、恐懼等負面心理,可能會影響復原 ; 悲觀的病人,也通常跟預後不良,有比較大的關係。在實際情況下,醫療人員可以鼓勵病患保持樂觀,提高復原的可能性。
V for Vascularisation 保持血液循環暢通
適當的身體活動,有助於增加受傷組織的血流量。在不造成疼痛的前提下,儘早活動受傷部位,增加有氧運動,可以回復功能,降低止痛藥需求。
E for Exercise 運動訓練
有大量證據指出,藉由運動訓練,可以治療踝關節扭傷,降低復發機率。運動訓練,也能夠回復關節的活動能力、強化肌力跟本體感。
總結
治療軟組織受傷,在急性期的處置 (PEACE),要注意保護 (Protect)、抬高受傷部位 (Elevate)、避免消炎藥 (Avoid anti-inflammatory modalities)、使用繃帶或貼紮壓迫 (Compress)、正確教育 (Educate)。
過了急性期,傷後復健部分 (LOVE),分別有適當負重 (Load)、保持樂觀 (Optimism)、保持血液循環暢通 (Vascularisation)、運動訓練 (Exercise)。
英國運動醫學期刊 (BJSM),提出了新原則 PEACE & LOVE,以全人照護的概念,期待醫療人員們,可以從過去單純「治療受傷的部位」,轉移到「治療受傷的病人」。
翻譯:葉峻榳醫師 (新陳代謝專科, 美國運動醫學會教練培訓師)
校閱:鐘毓婷醫師 (增生太太, 復健專科, 運動醫學專科)
點下圖 QR Code
即可加入 LINE@ 粉絲團 ⬇️
有任何想法
歡迎《發表迴響》⬇️